此爐為斂口,豐肩,弧壁,平底,底部置三乳滴狀足,口沿及外壁施鈞紅釉,內壁及底部露白胎,釉質肥厚,色澤豔麗,光彩奪目。據文獻記載,早在宋代,我國就已燒制出鈞紅釉瓷器,因它最初為河南禹州鈞窯所燒制,故稱“鈞紅”;鈞紅釉瓷器屬我國最早出現的一個銅紅釉品種,它的誕生,結束了當時“南青北白”的瓷系局面,在我國的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;但自元代後,禹縣鈞窯日漸衰落,至明初已凋零不堪;值得慶倖的是,禹州燒制鈞紅釉的技藝被其它產瓷區繼承了下來,尤其是清代景德鎮窯,更盛行鈞紅釉瓷器的燒制;景德鎮窯燒制的鈞紅釉瓷器胎質更為細膩,釉面更為勻淨,是禹州鈞紅釉的一種繼承和發揚。此器造型端莊,釉色紅且濃,滋潤均勻,華而不俗,具有較高的陳設收藏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