該瓶為兩段接合,在最寬處有接合凸紋,敞口寬 唇束頸。削肩鼓腹。器身有對稱鋪首雙耳,耳內 含環,環貼器身。口內施 釉 , 釉色淺黃。整器施半 釉,口至器身中部施 釉,中部以下及底未施 釉。口 沿下部有數道連弧水波紋。頸部有殘留紅彩痕跡, 肩至器身中部有四道弦紋,弦紋之間有連弧水波 紋,下部飾連弧捲簾紋。平底,底部有不規則火石 紅痕跡。全器厚重渾樸,為漢陶典型風格。
東漢( 25-220 )時期,窯燒技術改進,工匠比以前採 用更佳的陶土的更多 釉色,而窯場也以更高溫度燒 造陶器。這些「成熟瓷器」採用含量更高高嶺土, 在攝氏1300度,為日後瓷器濫觴,炻器胎體上也敷 施較厚 釉層保 䕶器物。
這種陶壺為早期流行型制,比北朝至唐代的三彩和 邢窯器物為簡拙。陶工好以水波紋為紋飾及鋪首紋 為耳,外壁常見紋樣包括蓆紋、三角紋、窗格紋、 網紋、葉紋、羽毛紋、蝶紋等。後來燒製的瓷器亦 以東漢陶器作參照;而更有飾以較繁複紋樣如仙人 雲氣紋、異獸神人紋等,反映道家信仰。
此類陶壺亦見於博物館及私人收藏,如日本出光美 術館藏一件較大而器型及紋飾相似的陶壺。
大英博 物館亦藏有飾以凹糟、稜筋的類似青釉壺。
香港大學曾於2005年2月17日對此壺作熱釋光檢 測,確定年代為距今1730±230 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