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綵是釉上綵繪方法的一種,以紅、黃、綠、藍、紫等各種帶玻璃質的材料,按圖案紋飾需要施於釉上,再在綵爐中二次焙燒而成。五綵瓷器產生年代有待攷究,但在明代景德鎮窯燒製的五綵瓷器趨於成熟,其是由宋元釉上加綵的基礎上發展而來。明代五綵大多是青花五綵,即籃綵是釉下青花,真正的釉上五綵很少,清代康熙年間發明釉上藍綵和釉上黑綵,可以代替釉下青花,工藝上易於把握,所以釉上五綵便流行起來,開創了清代釉上五綵的新局面,也是五綵瓷器的巔峰階段。雍正時五綵的燒製,在色綵上一改過去以濃豔為主的特點,少用大紅大綠,色澤趨於平淡,此後隨著粉綵和琺瑯綵成為綵瓷的主流產品,五綵不再興盛,從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後,清代政治發生了巨大變化,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,瓷業的發展同其他經濟、文化事業一樣,隨同國勢之日衰,逐漸走下坡路。正如《陶雅》所載:“中葉以後,深厚固不如康熙,美麗也不及雍正。惟以不惜工本之故,猶足以容與中流。”清末五綵已不再風騷獨領。此五綵人物故事紋碗,平口,弧壁,圈足修飾規整。器形剛毅,穩重大方。人物刻畫栩栩如生,才俊頭飾官帽,妙女髮髻高聳,童子備馬,人物臉龐豐滿,風姿婉約,刻畫傳神。人物揹景為庭院松石,香煙彌散,佈侷疏朗,格調高雅。唯惜侷部綵料脫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