洗口,长颈下放,圆腹,胫部高挺,圈足外撇,腹部置一“S”形长曲流,为贲巴壶造型。“贲巴”即藏语“瓶”,贲巴壶器型源自藏族的金属器皿,是藏传佛教使用的法器,为净手之用。此款瓷质贲巴壶造型始烧于清代康熙时期,清代皇家信仰佛教,景德镇的御窑厂大量生产了各种瓷质的佛教用具,除了作为宫中佛堂的法器外,也用来供奉朝廷。器物通体施白釉,以珐琅彩为装饰,纹饰枝茎缠绕,呈连续的波状线,枝茎上填以花叶,构成缠枝花纹;缠枝花是我国传统瓷器装饰纹样之一,明清尤为盛行,具有吉庆、祥瑞之意。足跟部以红、绿、蓝、黄四色装饰花瓣纹一周,美观大方。 流跟部饰龙头纹,龙鳞细密精致,绿色的鬃毛飘逸洒脱,龙睛炯炯有神,张嘴吐舌,形象气宇轩昂,行震撼天动地之威。底部以红彩署六字篆书款“大清嘉庆年制”。器物胎质细腻,造型优雅,做工精良,纹饰精美,线条流畅,彰显富丽华贵;珐琅彩用色精准,浓淡自然,色彩协调,美丽动人。珐琅彩瓷又名“瓷胎画珐琅器”,属釉上彩品种之一,因康熙皇帝喜欢17世纪法国生产的铜胎画珐琅,遂令郎世宁在白瓷上用珐琅彩釉作画,由宫廷珐琅做焙烧,于是一种著名的瓷器品种就这样产生了;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,雍正、乾隆时盛行,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,是“庶民弗得一窥”的御用品,清代珐琅彩器物无一不是精美绝伦的珍品。此件贲巴壶不仅具有浓郁的藏式风格,也是一件将西藏传统造型与宫廷御瓷完美结合的器物,是汉藏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。其秀美的造型、精细的绘工、协调的色彩与精美的纹饰浑然一体,体现出西藏传统造型与宫廷悠久的陶瓷烧造工艺高度完美的融合;是一件珍贵异常、价值极高的清代官窑器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