臂擱是古代文人用來擱放手臂的文案用具,除了能夠防止墨蹟沾在衣袖上外,墊著臂擱書寫的時候,也會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,特別是抄寫小字體時,因此,臂擱也稱腕枕。臂擱的材質很多,有竹子、黃楊木、紫檀、紫砂、紅木、象牙等材料,其中象牙臂擱流行於清朝雍正、乾隆年間,當時大多為皇宮御用品,晚清常見有文人雅士仿效使用。此對臂擱色澤昏黃,笑口疏密錯落,琺瑯質感強,為象牙材質。正面雕刻竹子、竹筍紋飾。竹子四季常青,象徵高雅、純潔;竹者重節,節者為信,所以竹子亦代表重節、重信;另竹筍繁衍、生長快,意喻多子多孫;古今庭園幾乎無園不竹,居而有竹,則幽篁拂窗,清氣滿院;竹影婆娑,姿態入畫,碧葉經冬不凋,清秀而又瀟灑。反面雕刻人物、祥雲、山巒、松樹、洞石、芭蕉等紋樣,畫面中景色優美,三位老者置身其中構成一幅對弈圖,上方一老者左手挽袖,右手挪動棋子,中間老者手持如意,觀棋不語,下方老者手捋鬍鬚,做思考狀,三人神情怡然,悠然自得;上方兩童子執手嬉戲,下方一嬰童雙手執壺,做上茶狀。整幅畫面和諧溫馨,其樂融融;採用鏤雕、浮雕、陰刻等多種技法,雕工流暢,人物神態刻畫生動,為一對牙雕臂擱之上乘佳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