侈口,弧壁,圈足。通體施白釉,外壁足跟部以礬紅釉飾蓮瓣紋一周,腹部繪三組竹紋,近口沿處周飾五組祥雲紋。內部以五彩滿飾人物、山川、樹木,其中兩人招手對話,一童子雙手攜琴,構成一幅完整的“攜琴訪友”圖。“攜琴訪友”的典故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,《列子.湯問》記載為:伯牙善鼓琴,鐘子期善聽。伯牙鼓琴,志在高山,鐘子期曰:“善哉,峨峨兮若泰山!”志在流水,鐘子期曰:“善哉,洋洋兮若江河!”伯牙所念,鐘子期必得之。子期死,伯牙謂世再無知音,乃破琴絕弦,終身不復鼓。後人以“攜琴訪友”比喻誠摯的情誼和真切的牽掛,並多繪製於書卷、瓷器之上,映射出古代文人雅士寓情於物、情深意篤的高雅情懷。此器物署款“大明萬曆年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