碗口沿露胎不施釉,俗称“芒口”。北宋时期,社会安宁,生活富足,人们无论是作为生活器皿还是祭祀所用,瓷器的需求量大增,为提高制瓷产量,窑工发明了口对口烧造的方式,从而在制作烧造过程中造成口沿无釉露出胎骨,芒口器多见于定窑、湖田窑等。此碗口沿外撇,圆腹,圈足,通体施青白釉,釉汁及底并伴有匀质开片,外壁装饰几组篦线纹,增添了几分生气。青白釉是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,青中有白和白中显青瓷器的称谓。青白釉瓷创烧于北宋时期的景德镇地区,它的特点是瓷质极薄,釉似白而青,暗雕花纹,内外都可以映见,故有人叫它为影青、隐青或者叫它罩青;青白釉自诞生之日起,因其釉色清宁淡雅而受世人所青睐,故成为当时的主流瓷器之一。此器物造型端庄,施釉均匀,随着时光的流逝,受水土环境影响呈现出青黄色,古朴气息浓重,别有有一番韵味。